產(chǎn)品名稱 |
貝母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貝母別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貝母屬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特別是地中海區(qū)域、北美洲和亞洲中部
貝母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侗静萁?jīng)集注》釋其名,謂根“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币蚨?,古代貝母具“聚貝子”形態(tài)的,包括了葫蘆科Cucurbitaceae的假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如陸璣《詩疏》云:“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薄侗静輬D經(jīng)》中蔓生“貝母”的附圖也與之相符。
貝母屬是狹義百合科中的一個大屬,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qū),尤以地中海北岸、伊朗、土耳其等地區(qū)分布的種類為豐富。全屬分為5組,中藥貝母的基原植物主要來源于貝母組,在長期應(yīng)用實踐中,迄今已形成6個大的主要產(chǎn)區(qū),也即是中醫(yī)所稱的道地產(chǎn)區(qū): 伊貝母(又稱新疆貝母)、平貝母、川貝母、湖北貝母、浙貝及皖貝(安徽貝母)
湖北貝母是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栽培比較廣泛的一種貝母。產(chǎn)量很大,其商品量僅次于浙貝。該種與天目貝母在形態(tài)上沒有明顯差異??紤]到湖北貝母栽培較廣,研究深入,并已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中。湖北貝母以葉較寬,通常3–7枚輪生,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長1–2 cm以上而不同于天目貝母。值得注意的是蒲圻貝母鱗莖的化學(xué)成分十分特,但形態(tài)上卻與天目貝母和湖北貝母十分接近,僅在生境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前者主要生長在海拔200–400 m的低山地區(qū),而后兩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m左右的山地。需進一步研究來確定蒲圻貝母的分類地位。蒲圻貝母的栽培范圍也有限,其藥用價值待研究
浙貝母主要生于海拔600 m以下的竹林或稍蔭蔽的地方,浙江及其鄰近省份栽培也較多,產(chǎn)量,居商品貝母的。日本也有栽培,有時逸出成為狀態(tài)。浙貝母中有一種植株較矮小,鱗莖較小的類型被稱為東貝母。商品東貝母流傳較廣,使用時間較長??紤]到貝母商品中鱗莖小的商品價值較高,因此我們推測東貝母可能是由于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而被人為地從浙貝母中選育出來的品種
皖貝母為近年發(fā)展的中藥貝母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與湖北貝母形態(tài)相近的貝母種類還有安徽貝母,后者主要以鱗莖由2–3枚大鱗片包著數(shù)量不等、大小、形狀相異的小鱗片,這種鱗莖結(jié)構(gòu)與多鱗組不同,后者是大鱗片外著生許多小鱗片。安徽貝母作為商品貝母栽培的規(guī)模目前還不大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