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名稱 |
巨鑫源一號,進口白蘆筍幼苗,進口綠蘆筍幼苗,進口紫蘆筍幼苗,進口白蘆筍種苗,進口綠蘆筍種苗,進口紫蘆筍種苗,白蘆筍苗種苗,綠蘆筍苗種苗,紫蘆筍苗種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蘆筍生長期長,較耐旱而不耐澇漬。但在采筍期間保持土壤濕潤,嫩莖生長快、品質好、產量高。此期干旱應適時灌跑馬水。汛期注意排除澇漬,防高溫爛根等病害發(fā)生。
綠蘆筍在每天上午8-10時采收。綠蘆筍在采收期間肥料跟上養(yǎng)份補助這樣才有好的產量,根據商品質量要求將伸出地面20-24厘米的幼莖,在土壤表面處割下,集中分級出售。
采收白筍,一般于3月份前結合耕整施肥做好扶壟培土工作。要求土壤細碎,作成底寬60厘米、高40--60厘米、頂寬40厘米的高壟。并達到土壟內松外緊,表面光滑。采收期每天早上8點前及下午4點后兩次檢查壟頂,發(fā)現土表龜裂,應扒開表土,用筍刀于地下莖上部采收,采收時不可損傷地下莖。采后將壟土復原拍平,白筍采后要遮陰保管,及時分級出售。
備足營養(yǎng)缽:選擇肥力水平較高的疏松沙壤土作苗床,苗床寬1米、深10-15厘米。制缽前每立方營養(yǎng)土應施入腐熟好的雞糞30-40斤,磷肥2斤,草木灰10斤,充分拌勻后打缽。缽體直徑8厘米以上,缽高10厘米,每畝大田需備缽2500個。
蘆筍(拉丁學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是天門冬科天門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石刁柏的幼苗,可供蔬食。
未出土的呈白色稱為白筍, 出土后呈綠色稱為綠筍。即使生產地域不同,但不管是哪款蘆筍品種,只要照到陽光就會變成綠蘆筍,埋在土中或遮蔽陽光,就會讓蘆筍色澤偏白。
根的類型
初生根:種子萌發(fā)時形成,纖細,壽命僅幾個月。
貯藏根:(肉質根)由地下莖節(jié)上發(fā)生的條狀根,直徑4~6mm,壽命長,起著運輸及貯藏養(yǎng)分的作用。
吸收根:貯藏根上發(fā)生的纖細根,每年更新。
肉質貯藏根上發(fā)生須狀吸收根。須狀吸收根壽命短,在高溫、干旱、土壤返鹽或酸堿不適及水分過多、空氣不足等不良條件下,隨時都會發(fā)生萎縮。蘆筍根群發(fā)達,在土壤中橫向伸展可達3米左右,縱深2米左右。但大部分根群分布在30厘米以內的耕作層里。
蘆筍的嫩莖為產品器官,嫩莖產生的數量及質量取決于鱗芽的數量及發(fā)育的狀況。而鱗芽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地下莖的發(fā)育狀態(tài),鱗芽發(fā)育生長,嫩莖形成,依賴于肉質根中積累的養(yǎng)分。但肉質根貯藏養(yǎng)分的多寡取決于上年地上部枝葉生長的時間及繁茂程度。由此可見,蘆筍栽培的關鍵在于培育繁茂的植株,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及營養(yǎng)條件,促進根群良好的生長,積累豐富的養(yǎng)料,鱗芽健壯生長。
蘆筍的粗細,因植株的年齡、品種、性別、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等而異。一般幼齡或老齡株的莖較成年的細,雄株較雌株細。高溫、肥水不足、植株衰弱。不培土抽生的莖較細。地上莖的高度一般在1.5~2米之間,高的可達2米以上。雌株多比雄株高大,但發(fā)生莖數少,產量低。雄株矮些,但發(fā)生莖數多,產量高。
———— 認證資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