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濕劑是一種表面活性劑,能降低固體表面張力或界面張力,使水能展開在固體表面上或透入其表面,從而潤濕固體。可從溶液外觀的變化來判斷這種表面活性劑在堿性水溶液中的耐堿性。潤濕劑耐堿性能可以通過觀察加堿后表面活性劑溶液的混濁情況,以及溶液對標準棉帆布的潤濕速度進行測試。
接觸角(contact angles):是液滴和鋪展表面間的夾角,所選潤濕劑應能降低疏水性藥物接觸角,使其小于90°。 接觸角為0時,完濕潤;接觸角為0~90°時則能潤濕,為親水性藥物;接觸角為大于90°而小于180°時不能潤濕;接觸角為180°時則完全不潤濕,為疏水性藥物。 界面張力 接觸角(interfacial tensions):某些潤濕劑改變疏水性藥物與溶劑的界面張力。 潤濕量(wetting point ):潤濕點是指恰好使100g疏水性藥物潤濕所需溶劑的量,加入潤濕劑可以使?jié)櫇顸c下降,即減少溶劑的用量。
一般情況下,對疏水性不很強的藥物常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與之研磨即可達到濕潤目的;而對于疏水性強的藥物或藥材,一般選用HLB值為6~15之間的表面活性劑。
根據(jù)給藥途徑 (1)在外用制劑使用的潤濕劑,包括表面活性劑和表面張力小并能與水混溶得到的醇類。 (2)口服制劑使用的潤濕劑,包括表面張力小并能與水混溶的乙醇、甘油、吐溫類等。 (3)注射給藥的潤濕劑,包括表面張力小并能與水混溶的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400等以及吐溫-80。
潤濕劑屬于表面活性劑,都由親水基及親油基組成。當與固體表面接觸時,親油基附著于固體表面,親水基向外伸向液體中,使液體在固體表面形成連續(xù)相,這就是潤濕作用的基本原理。
潤濕劑是通過降低其表面能,能使固體物料更易被水浸濕的物質(zhì)的表面活性劑。如磺化油、肥皂、拉開粉BX等,也可用大豆卵磷脂、硫醇類、酰肼類和硫醇縮醛類等。潤濕劑正日益被陶瓷工業(yè)所使用,一般通用的是一種具有很高耐水硬度的聚氧化乙烯烷化醚類(Poly-oxyethylene alkylate ether)。而磺化油、肥皂等都具有中等的潤濕性能、優(yōu)良的去垢能力和增溶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