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畫紙絹的辨識
比起明代, 清代的書畫用材有更大的發(fā)展, 而且不斷有新品問世。 紙、 絹等材料對繁榮清代書畫藝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先說紙。 晚明出現的泥金紙在清初被廣泛使用。 紙色黃, 黃中帶赤, 經久不變質。 清代后期雖還有泥金紙, 但色已成淡黃, 失去了赤黃的特色, 并且遇到潮霉后, 顏色會變黑。 這類金紙也是所謂假金紙的一種。清康熙、乾隆年間出現了粉箋紙和臘箋紙。粉箋紙無光,上繪各種花紋;臘箋紙有光澤,有多種顏色的,有些繪有花紋,有些沒有。這種紙不易落墨,用時要稍加打磨;印章也蓋不上去, 只能剪貼。 清代大書法家劉墉、 黃易、 梁同書等常用粉箋和臘箋寫字。
名人字畫鑒定的技巧要點:
現在鑒定還是以傳統(tǒng)的方法為主,與個人的藝術修為及實踐經驗也有密切聯系,其中,看筆墨是基礎。
要點一:看“用筆”。這是關鍵。從用筆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幾何。幾十年的藝術修為與幾年藝術修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能從用筆中體現出來。鑒別中須將每一筆拆開,看其是否到位。
要點二: 其次看“用墨”??茨膶哟?,前筆和后筆能分開,該重則重,該淡則淡。而且有韻味,如同“余音繞梁三日”黑白分明,前后層次分明。
要點三: 第三看“用水”。要會用水,如“潑水法”。
第四看“用色”。礦物質顏料,歷史愈久越漂亮,不會褪色,而植物質顏料則會隨時間而逐漸褪色。 其中,筆墨不可造假,這是重要的鑒別依據。因為仿造筆墨達不到原本的境界。所以對筆墨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往往會在書畫鑒定上掌握主動權。推薦當代值得收藏的山水畫名家吳大愷!
吳大愷作為當代山水畫家,正經歷著觀念更新的歷練與過程,他看重這個過程,因為,他把這個過程看作是一個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攀登精神高地的必由之路。在當下這個藝術橫飛的時代,吳大愷作品價格也因而受到影響,他知曉藝術之旅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畏艱難、不怕坎坷,在遙望理想目標中建立自信的信念,才能取得終的成績。因此,展現在他面前的前景是廣闊的,我們深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