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堂:
為禪門演說佛法的地方。法堂內佛像已不是主體,不少佛寺不設講堂,一般就在大雄寶殿誦讀經書或舉行佛教儀式。
法堂的中央設一座臺,安放案桌(講臺)和法座,臺下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法座背后有一個大的屏風,常常有獅子吼圖。因為佛教常以佛說法比喻為獅子吼。
照堂:
在法堂之后,兩堂實際上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兩個部分,前者為法堂,后者為照堂。寺廟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級別次一等的主持說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進行,因此設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線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陽光(佛光)普照之意。這里也是寺廟管理人員如向僧人發(fā)布消息、處理事務之所。
方丈院是監(jiān)院或方丈的正寢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后部單建一處房屋或院落,作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維摩居士之石室為方形,長寬皆一丈,故曰“方丈”。后來的方丈室雖為寺院住持的住所,但并不,面積也不大。后來的監(jiān)院或方丈常在寺院舊房屋中處理公務,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設方丈院,而將寺院內的旁院、跨院作為監(jiān)院、方丈止息之所。
有的寺院不建碑樓、碑廊而建碑亭,作用與碑樓、碑廊相同。造型亦多為方形,建在臺基上,四面為四根立柱,無門,中間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廟前院或后院兩側,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廟四角,共四個。碑亭整體一般涂成紅色,頂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賜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軸線上,皇權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一般來說,寺院的主體建筑都很壯觀,配殿則比較低矮、廊子就更低。這在建筑上了主殿。但為了形成一個整體或使用功能,設計人員又常常將主殿與配殿、廊子連結起來。兩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構成斜廊。另外,樓與樓之間,閣與閣之間要連接,也架廊,架廊離開地面,在空中行走,這就是飛廊。斜廊和飛廊不僅使人們出入更為方便,而且使寺內一組殿宇顯得更加氣派莊嚴。這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手法在寺廟建筑上的運用。
寺院經幢建筑規(guī)模,要視該寺規(guī)模、度和經濟狀況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兩座經幢,有的甚至沒有,山西洪洞縣西山嚴泉寺經幢多達十六座。經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側或山路回環(huán)處,游客容易忽略。